案情 借手机给“快递员”后被盗刷12万
2016年3月,在海淀上班的唐女士报警,称手机网银被莫名转走了12万元。
办案民警了解到,事发时一名快递员给唐女士打电话,让她下楼取包裹时,借用了唐女士的手机。唐女士拿着包裹回到单位后,发现手机SIM卡没了。紧接着,唐女士手机上的银行APP不断有消息提示,短短的几分钟内,她卡里的12万元已经被转走。 目前,犯罪嫌疑人施某、林某、郭某三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
据3人交代:他们先从网上买到事主信息,因为知道了事主的网银账号和密码还不能取钱,多数情况下都是需要U盾或者验证码才能转账,为了获取事主的验证码,3人琢磨了几天后,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
登录事主网银发现里面有钱后,由郭某冒充快递人员给事主打电话,套出事主的住址,然后趁事主接快递的时候,由林某给事主打电话称快递员手机无法接通,麻烦用一下事主电话,而郭某在接电话的时候,趁事主不注意,将手机上的SIM卡盗取出来。
郭某将SIM卡给施某,由施某负责将事主网银的钱转出并取现。
警方提示 陌生号码链接是木马病毒
民警表示,此类案件中,嫌疑人获得的事主信息比较详细,包括事主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网银用户名和密码,警方推测嫌疑人应该是通过短信发送链接木马盗取事主手机内的信息,收到此类链接,如果点击,手机内的信息就会被盗取。
这些被盗取的事主个人信息会被以每条数百元的价格卖给犯罪分子,价格则主要依据事主网银内的余额而定。
在此类短信诈骗中,尤其是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不法分子会使用手机点对点向事主发送短信,冒充校讯通·小孩学校班主任等以提供小孩成绩单或体检报告等为由,随后提供诈骗网银链接诱骗事主,事主点进去后会自动在手机下载嫌疑人预先制作好的apk木马手机软件(诈骗APP软件)。嫌疑人再通过该木马APP盗取事主银行卡后进行盗刷或转账。这样的短信一般都会附一个网址,大家千万不要点进去!
警方介绍,近年来,利用手机病毒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病毒往往通过短信、邮件、第三方应用程序等载体传播。一旦这些病毒装在了手机上,却很难再被删除,有的只能通过将手机刷机才能够彻底删除病毒。因此警方提醒,用户在收到来历不明地短信时,千万不要随意打开。
手机病毒也会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等载体传播。一旦装入手机,只能通过刷机才能彻底删除病毒。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下载应用软件,来路不明的软件尽量不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收集到的移动APP有3000多万个,其中有100多万为恶意应用,而移动终端用户的防范意识却非常薄弱。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民表示,“我们调查发现,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的用户安装了移动安全软件,即使装了移动安全软件的用户,对于移动安全的配置也不是特别了解。”
由于支付类病毒智能化程度提升,“仿冒”的银行APP、电商、支付类APP散布在各大中小型的电子市场,一旦点击下载,就会触发进入黑客操控的支付流程。
除了本案中的作案手法外,微信上还有一个新型骗局:会有人冒充微信好友,称丢失了你的联系方式,以需重新验证好友为由索要验证码,其实这个验证码就是您的网银密码,或者微信验证码,您的手机支付、你微信上的好友…….潜在的危险难以想象!验证码这东西不能随便给!
专家提醒,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打电话给朋友确认。遇可疑情况,立即冻结账号。
短信获取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例比比皆是,电话诈骗同时也要提高警惕!
犯罪分子呼出电话 多以+8621·+38开头
警方发现,冒充国家机关诈骗中,犯罪分子多数采用手机或改号电话(如+8621·+38开头)进行人工的点对点直呼,针对性更强。诈骗方式上,仍以冒充新×保险·电信·邮局以及公安局·检察院人员,以事主身份信息泄露·涉嫌犯罪·邮包涉毒等借口要求进行资产清查或向国家安全账户转账。在转账方式上,通常要求事主到银行开通网银·密码器或U盾,归集名下账户资金,诱骗其操作网银转账,部分更诱骗事主到酒店开房后,通过远程操作事主网银进行转账。
近70%受骗对象为 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在近期30起大额电信诈骗警情中,近70%的受骗对象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骗事主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29岁。其中,男性10人,女性20人。受骗事主的职业和身份背景集中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司财务人员、单位离退休人员、医护人员、高校教师、家庭妇女。
警方分析,该类诈骗受害人员多是高学历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积累,一旦上当受骗,损失金额相比其他诈骗手法的受害者损失金额更高。
对于家中的父母和老人,也一定要再三提醒不要上当受骗,有可疑情况一定要与家人商量解决。
警方提醒,请市民群众牢记以下8个凡是的诈骗手法,接陌生来电不慌张、不轻信、不转账,有任何疑问随时拨打110热线咨询。
1、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2、凡是要求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3、凡是要求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
4、凡是要求独自去宾馆调查的;
5、凡是要求登录网站查看通缉令的;
6、凡是通知家属出事先要汇款的;
7、凡是陌生电话自称领导和老板要求汇款的;
8、凡是陌生电话和网站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
一旦上当受骗后,市民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紧急处置,一是通过拨打“110”电话或向附近驻地派出所报案,二是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如:转款凭证、对方账号等。
|
评论
直达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