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智安 发表于 2023-5-16 17:02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呜呼!吾欲无言。

“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战国时卫国人,本姓公孙,名鞅。商鞅从青少年时期就喜爱法家思想。魏惠王不重用他,他入秦,得到秦孝公的起用。他想变法,就对秦孝公说:治理国家不能总是一个办法,不能所有的国家都按古人的做法办,商朝的汤王、周朝的武王不因循前人的治国之策,而开创大业;夏朝和殷朝始终按旧办法治理国家,一点不改变,最后都灭亡了,因此,采用同古人不一样的治国之策不能说错的,一切因循守旧是不会长久的。秦孝公大悦,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后,立即制定变法的命令。

在新法令发布前,商鞅怕老百姓对新法不相信,就派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竖了三丈长的一根木头,布告老百姓:有谁能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就赏予十两金子。城门外聚集了很多百姓,大家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搬木头。商鞅见状,又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金子。这时,人群中有一个胆大的青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给这个人五十两金子,以表示不欺骗老百姓,取信于民。自此,秦国百姓逐渐建立了对朝廷变法的信任,商鞅这才公布了新法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